众所周知,晚清时期的军机大臣荣禄,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。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都是从这段历史得知的:戊戌变法失败之后,谭嗣同找到袁世凯,想要让袁世凯带兵杀掉荣禄营救光绪皇帝。当时的袁世凯义愤填膺说道,杀死荣禄就像杀死一只狗。之后袁世凯连夜去向荣禄告密,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。
通过这段历史,荣禄都大多数人都留下了一个顽固守旧的古板形象,同时人们也认为,作为守旧派的代表,正是因为荣禄这些人的存在,阻挡了戊戌变法的成功。那么晚清时期的荣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?
戊戌变法主要人物
在说清楚荣禄是不是守旧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晚清时期的荣禄权利有多大。荣禄于1836年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,他的仕途从工部开始。同治年间,朝廷建立神机营以武装军队,作为工部员外郎的荣禄有着突出的表现,逐渐得到了醇亲王奕譞的赏识(当时奕譞还是郡王身份)。从这里开始,荣禄平步青云,历任工部侍郎、工部尚书、步军统领、兵部尚书等职务,开始走向清廷的权力中枢。
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,荣禄的晋级之路还有一方面就是联姻。荣禄妻子死后,续弦了爱新觉罗氏。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第二代醇亲王载沣。我们都知道,载沣哥哥就是光绪皇帝,而载沣的儿子就是末代皇帝溥仪。
荣禄影视形象
晚清时期醇亲王府荣耀无比。瓜尔佳荣禄在仕途上一帆风顺,和醇亲王府有着良好的关系是分不开的。
高官厚禄的荣禄,当然也想要在晚清的动荡社会中有所作为。当时他对清廷最大的贡献就是编练新军了。
甲午战争之后,洋务运动几十年清廷所累积的家底,在这场战争中彻底被凿穿。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,中国虽然不能抵抗英法的坚船利炮,但这还不算最丢脸。因为带着工业革命果实英法军队,放眼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所向披靡的。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,至少在纸面上看,中国已经发展成世界上一股强大的力量。然而对上和中国国情类似的日本,最后居然一败涂地。这也撕下了清廷最后一块遮羞布,也让世界看到了清廷内部是如何的破败。
甲午战争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操练新军刻不容缓。作为步军统领的荣禄,奏请朝廷着袁世凯在天津奉旨督练新军。
不要小看当时在天津的区区几千人马。就是这几千人马,就是后来北洋军队的主力,之后影响中国数十年的政局,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深远的影响。天津的新军,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一个标志。
到此时,荣禄从年轻时的能力出众,到中年时期的督练新军,还是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的。而我们都认为荣禄的保守落后,实际上对他的平叛主要来自于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、梁启超对其所作出的评价。
康有为
康有为在《自编年谱》中曾经说荣禄说过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的话,用来说明荣禄是如何的顽固守旧。实际上,荣禄本人从不反对变法。恰恰相反,荣禄本人也认为唯有变法可以救中国。只不过荣禄本人不赞成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出的变法。
康有为认为,当时的中国已经彻底败坏,要将全国上下全盘推倒。需用雷霆万钧之势,罢黜旧臣,从法律、官职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变。
然而我们都知道,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是起的作用只是打打嘴炮而已。仅仅是作为思想的传播者。正所谓说者容易做者难。而荣禄作为晚清的权臣和实际操作者,要将康有为天马行空的变法理念进行实施时,却是处处都是问题,难上加难。
戊戌变法
荣禄认为:
中国“积习相仍,骤难移易。譬之起虚弱而仁痿痹,辅以善药,效虽缓而有功;投以猛剂,病未除而增剧”。
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,虚弱不已。如果骤然用一剂猛药,只能加速王朝的覆灭。只有循序渐进,虽然过程缓慢,但是总还是逐渐在起效果。
在反对不干实事只玩嘴的康有为上,荣禄当然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,要注意火候和味道,而不是一味的乱加佐料。
而在戊戌变法中,光绪皇帝任命林旭等人为军机章京时,荣禄就曾表达过自己对变法的意见和建议。他曾经致信给林旭,认同变法救国,但变法改革要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,而不是无论好坏,先毙掉再说。
戊戌变法失败
不过随着时局的发展,康两派的理想维新最终让慈禧太后忍无可忍,百日维新随着康梁等人的外逃也匆匆结束。
而后世之人出于对维新派的同情和对清政府的痛恨,对康梁等人的话也是深信不疑,致使荣禄也背负破坏维新的名声。
历史其实很有趣,很多时候和我们了解的表象并不相同。比如维新派当年因变法需要钱财,就曾动起了出卖国土的念头。谭嗣同在当年给其老师的书信中,提到缺少资金的事情时,就曾经说道,可以将新疆尽数卖给俄罗斯,将西藏卖给英国。而且他认为蒙古、新疆、西藏等地对中国没有一点用途,还不如卖了让变法用呢。
清朝版图
最令人可怕的是,这种想法在维新派人数中并不是少数。康有为也给光绪皇帝上书,表明卖国土以变法是一种多么好的举措。
40岁的康有为,25岁的梁启超,33岁的谭嗣同,在涉及国土的大是大非面前,居然浅薄的像一个小孩儿,这样匆忙的去主导变法,也难怪让老持的大臣紧急叫停,早早的结束了这场闹剧。